亚洲一区人妻,久久三级免费,国模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av动漫

國內(nèi)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網(wǎng)文史論文》 從法服看道教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的相互融攝> 正文

從法服看道教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的相互融攝

所屬分類:文史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0-01-08 12:04

本文摘要:摘要:法服是法師在壇場行法的服飾,具有特殊的神性和多重文化內(nèi)涵。道教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的法服,是道士信奉大道和西南各族群接受道教的符號標志。道教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法服,具有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與象征意義。通過對史籍道經(jīng)及民族志資料中法服內(nèi)涵與象

  摘要:法服是法師在壇場行法的服飾,具有特殊的神性和多重文化內(nèi)涵。道教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的法服,是道士信奉大道和西南各族群接受道教的符號標志。道教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法服,具有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與象征意義。通過對史籍道經(jīng)及民族志資料中法服內(nèi)涵與象征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道教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有著相互融攝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道教法服,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符號,文化傳播

宗教學(xué)研究

  道教的法服,又稱為道服、道裝、羽衣、仙服,道教以“道”為核心教理,法服是道士信奉大道的符號標志。在道教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的壇場上,法師必須身穿法服與神靈溝通,祭祀儀式的神圣性才能彰顯,科儀法事才能如法如儀舉行。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的法服是道教傳播影響的結(jié)果,從道教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法服文化內(nèi)涵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道教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相互融攝的歷史實況。

  一、道教法服的神圣性及法服儀軌

  道士的法服是彰顯神仙信仰的服飾,道教的法服制度賦予了崇奉大道的文化意涵。道教主張“學(xué)道當潔浄衣服,備巾褐制度,名曰道之法服”①。道士修持行道要穿著法服,法師在壇場更要整齊法服以通神靈。明朱權(quán)《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六說黃帝“冠金芙蓉冠,……衣金星斗云霞之法服”,并宣稱黃帝“制法服,為道家祀天之服”②。大約從南朝劉宋陸修靜開始,根據(jù)秦漢衣冠之制,結(jié)合道教弘道活動的需要,制定出道教的法服制度。道教法服是中華橫裙大袖,吸取了秦漢服飾的特點。故南朝劉宋吳邁遠對道士服飾有“似著周時冠,狀披漢時衣”③之描寫。

  西王母授經(jīng)漢武帝,服器文物一從漢制,是道教經(jīng)書的神圣敘事。唐代道經(jīng)《洞玄靈寶千真科》就規(guī)定道服為:“中華之衣,橫裙大袖,與俗有別,不得與參雜袍。”④道教認為“稟我法教,衣我法服,持奉經(jīng)誡,開導(dǎo)眾生”⑤者,就是出家的威儀道士。而道教法服與世俗服飾的根本區(qū)別,在于道教賦予法服以“道”的象征符號和意義。在南北朝道教從民間宗教向國家宗教轉(zhuǎn)化的過程中,道門已非常注意服飾的制度規(guī)范。

  劉宋道經(jīng)《洞玄靈寶道學(xué)科儀》卷上的《制法服品》《敬法服品》《巾冠品》,都是有關(guān)法服規(guī)戒的制度規(guī)定。其《制法服品》說:科曰:凡是道學(xué),當知身得入道,內(nèi)除俗念,外息俗緣,內(nèi)守法門,外修法服。出家之人,若道士,若女冠,山居自修,人間游化,內(nèi)外法服,須有條準。①《洞玄靈寶道學(xué)科儀》卷上《巾冠品》云:若道士,若女冠,平常修道,戴二儀巾。巾有兩角,以法二儀;若行法事,升三箓眾齋之壇者,戴元始、遠游之冠。亦有輕葛巾之上法,元始之所服……亦謂玄冠。

 、邳S衣黃冠為歷史上道士的典型形象。所謂“冠戴二儀,衣被四象,故謂之法服”③。道教史上所見道冠,有芙蓉冠、通天冠、魚尾冠、三山冠、五岳冠、七星冠、九元冠、九氣冠、掩月冠、披云冠、卷云冠、玉葉冠、降魔冠、龍虎冠、椰子冠、華陽冠、交泰冠、蓮花冠、元始冠、遠游冠等。唐代玉真公主的玉葉冠,史稱“時人莫計其價”④。這些道冠的名稱,都蘊涵著大道之意蘊,道教的五岳冠就有頭頂《五岳真形圖》之象征意涵。道教齋醮法壇法師朝真交靈,須穿規(guī)定的法服以嚴肅威儀,即根據(jù)法職箓位的高下,身穿不同的朝真法服!兜罆衿酢“法服”條引《孟子》說:“衣服不備,不敢以祭。”

  ⑤道教祭祀朝真須穿法服的儀制,確乎承襲先秦祭祀禮儀的思想。唐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九《衣服鈔》引《千真科》云:“道眾威儀,事在嚴整,衣服清潔,軌行可觀。”⑥道教重視法服威儀,主張以事人之道去供祀天地神祇。根據(jù)道士法職箓位的高下,道教法服分為正一法師、紫虛法師、洞神法師、洞玄法師、洞真法師、大洞法師、三洞講師七種,法服的儀軌形制各有不同。所謂法服“始于正一,終于講師,高下之儀,一如正制”⑦。

  道教正一盟威法師的法服威儀是:“綠星冠,五色云霞絳帔二十四條,袖有魚鬣,其里亦絳十一條,青丹佩、朱履。”⑧相傳張?zhí)鞄熢锰侠暇?ldquo;二儀交泰冠、驅(qū)邪帔褐、魚鬣衣、方裙朱履等賜之”⑨。元妙宗《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二載驅(qū)邪院使張?zhí)鞄煹男蜗笫牵?ldquo;披白魚鬣服,交泰冠,足躡朱履,左手持都天大法主印,右手仗三昧火鈴北斗神劍。”⑩唐吳筠《龍虎山》詩曰:“道士身披魚鬣衣,白日忽上青天飛。”􀃊􀁉􀁓可見魚鬣衣是唐代正一道法服的特征。

  道教法職箓位最高的三洞講師,朝真法服是元始冠、黃裙、紫褐、九色云霞之帔。南北朝時期道教法服的規(guī)制,是根據(jù)道士接受法箓的等次而定。南北朝道經(jīng)《玄都律文·制度律》載法服等次為:“若外法,自受百五十將軍箓已上,堪著黃色法服、衣冠。內(nèi)法,自然、升玄、真文已上,上清大洞已下,須用紫色法服、衣褐。”①據(jù)南北朝道經(jīng)《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正一法箓共二十四品,依次為太上正一童子將軍箓第一、太上正一童子十將軍箓第二、太上正一上仙百五十將軍箓第三。

  可知百五十將軍箓為正一法箓第三品,受百五十將軍箓以上品位的道士,可以穿著黃色法服。而自然、升玄、真文已上,上清大洞已下的道士,②則可以穿著紫色法服。唐代道經(jīng)《洞玄靈寶千真科》的法服威儀以道派相區(qū)別,即上清道士是紫色法服,靈寶道士是黃色法服,正一道士是絳色法服。唐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九《衣服鈔》說:“若朝修行事,禮謁眾圣,皆威儀法服,隨法位次。”③對道教法服威儀的等次法位區(qū)別,劉宋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解釋說:“道家法服,猶世朝服,公侯士庶,各有品秩,五等之制,以別貴賤。

  ……夫巾褐裙帔,制作長短,條縫多少,各有準式。”④劉宋陸修靜時根據(jù)道行階次分法服為五等,但其后道教法服進一步細分為七等。南朝梁代道經(jīng)《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⑤分正一法師、高玄法師、洞神法師、洞玄法師、洞真法師、大洞法師、三洞講法師七級,并配以圖像說明各級法師的法服形制。如第三等級的洞神法師為“玄冠、黃裙、青褐、黃帔,三十二條”⑥,第七等級的三洞講法師為“元始冠、黃褐、絳裙、九色離羅帔”⑦。

  宋蔣叔輿《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卷二《眾官法服品位第七》說法服:“始于正一,終于講師。高下之儀,一如定制。”⑧道教的葛巾、葛單衣、布褐、布裙、葛帔、草履,是早期民間道教樸素的法服。⑨劉宋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就說:“舊法服單衣袷幘,箓生袴褶,所以受治之信,男賚單衣墨幘,女則紺衣。”⑩

  早期道教法服裙褐巾被甚至以鹿皮制作,所謂鹿皮巾、鹿皮帔、布帔,法衣巾褐,鹿皮巾褐,足下草履、皮履,􀃊􀁉􀁓亦顯示早期民間道教法服質(zhì)樸的特點,在南北朝民間道教向國家宗教轉(zhuǎn)化過程之中,道教法服威儀在唐代已趨于定制,形成道門和官方認可的法服制度。唐史崇玄《一切道經(jīng)音義妙門由起·明開度第五》引《正一經(jīng)》載:道士法服有平冠黃帔,芙蓉玄冠,黃褐玄冠,玄冠青褐,蓮花寶冠,元始寶冠,黃裙絳褐,黃褐玄巾。

  其中三洞講法師的上清法服,為“九色云霞山水衲帔、元始寶冠,皆環(huán)佩執(zhí)版、師子文履”􀃊􀁉􀁔。唐張萬!度幢娊湮男颉氛f:“凡受法,各授法服,宣示法服科戒,簡授法位。”􀃊􀁉􀁕顏色亦有昭示法服等級的象征意義,中國古代以紫色為貴,朝廷對臣下賜紫衣以示榮寵。歷史上對高道亦有賜紫之舉,如唐宋時期的王遠知、李泌、王棲霞、應(yīng)夷節(jié)、杜光庭、聶師道、彭曉、閭丘方遠、陳景元、陳摶等為賜紫道士。

  紫衣法服是法服階次之最高等級,紫衣道士稱號是道學(xué)身份地位的象征。北宋神霄派的神霄法服式共分七階,第一至三階次為紫道服,第四至七階次為淺黃道服,也具有以紫色道服為尊的意涵。唐代道教的道服甚至被載入國家大典。《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條載:“凡道士、女道士衣服皆以木蘭、青碧、皂荊黃、緇壊之色。”①唐張萬!度捶ǚ平湮摹肥菍iT論述道教法服制度的經(jīng)書,該經(jīng)規(guī)定道士身著法服,應(yīng)遵守四十六條科戒,即有關(guān)法服穿、脫、制、置的詳細規(guī)定。此經(jīng)書的編撰標志著唐代道教法服制度已趨于成熟。

  二、道教法服的內(nèi)涵與象征意義

  道教法服與世俗服飾的區(qū)別,不僅僅在顏色式樣的不同,法服被賦予道教之道的意涵,是展示道教神仙信仰的符號標志。道經(jīng)中所見法服有丹羅羽衣、上清真衣、云霞道衣、大洞法衣、五雷絳衣、六度銖衣、八威氅衣、九等仙衣、三素飛文錦衣、五色斑衣、九色龍衣、青黃紫三色羽衣、九色鳳衣、九天鳳衣、明光錦九朱飛文法衣等,這些法服名稱蘊涵著濃郁的仙道色彩。道教以神仙信仰為特質(zhì),經(jīng)書中對神仙服飾極盡渲染之能事。

  道經(jīng)中所見神仙形象是華麗飄逸的羽服,或衣青霞壽鶴之衣、朱霞鶴壽之衣、黑霞壽鶴之衣、七色斑文之衣、玄羽之衣、五色斑文之衣、九光飛仙之衣、玄羽之衣、絳章之衣、素錦之衣、玄云之衣、黃霞鶴壽之衣、素華明光白錦之衣、九色斑文之衣,著玄黃五色之衣、光明之衣、三光之衣、白錦飛云之衣,白錦飛云之衣,或披朱霞瑞云之衣、五色鳳文之衣,服自然之衣、九色彩翠之衣。云冠羽衣是道經(jīng)中常見的神仙形象,道經(jīng)中對神仙羽服的生動描寫,以致在社會上道士有羽士之雅稱。唐宋時期,有的高道在羽化之前會以法衣傳付弟子,此具有道法傳承的象征意義。

  南北朝時期道教的正一受道威儀、正一法服威儀,對傳度受道的法服威儀已有明確規(guī)定。南朝道經(jīng)《正一威儀經(jīng)》說:“正一受道威儀,登壇付授已,便令弟子冠帶法服,傳其位號。”②道教的傳度受法科儀包括法服的傳度,儀式中要宣示有關(guān)法服的科戒。宋賈善翔《太上出家傳度儀》敘述給入道者行傳度法履、法裙、道服、法冠儀式,科儀中給新出家道士披道服,度師贊語告誡受度者說:“道服者,乃天尊老君之法服也。真圣護持,人天贊仰。”③

  史籍道經(jīng)中道士披鶴氅、華陽巾、羽衣,儼然是仙風(fēng)道骨的象征符號。歷史上南朝齊梁高道陶弘景之陶隱居華陽巾的道裝形象,對后世社會崇道之士的影響甚大。崇道文士們以衣鶴氅、華陽巾,或戴華陽巾、披羽衣,或戴華陽巾、衣紫鶴氅為時尚。華陽巾有隱士巾之說,史稱宋太宗退朝喜戴華陽巾。北宋道士陳摶應(yīng)宋太宗征召,“戴華陽巾,草屨垂絳,與萬乘分庭抗禮”④,其高道風(fēng)范在道教史上傳為佳話。宋范仲淹《道服贊》云:“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

 、萁鹜踔仃枴秳竦り柎髑嗖既A陽巾》詩曰:“青巾如戴起,方認紫靈芝。”⑥金元全真道興起之時,全真宗師戴華陽巾為超凡脫俗之符號標識。清代全真龍門派道士閔一得《清規(guī)玄妙全真參訪外集》,記載全真道士的服飾說: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一曰唐巾,二曰沖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遙,五曰紫陽,六曰一字,七曰綸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陽。

  所謂唐巾者,唯唐朝呂純陽祖師之派裔可戴。其或老者戴沖和,少者戴逍遙,或冷時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時用紫陽、一字,各從其宜。⑦例如浩然巾象征道士的浩然正氣,九陽巾象征道士對大道的向往。道教認為九為陽數(shù),九象征天道,九陽巾有寓意圣數(shù)九的意涵。道教不僅賦予法服形制以仙道內(nèi)涵,法裙法褐條數(shù)的數(shù)字亦有象征意義,劉宋道經(jīng)《洞玄靈寶道學(xué)科儀》卷上《敬法服品》說:若受神咒五千文,皆合著二十四條,通二十四氣。

  若年二十五已上,受洞神、靈寶、大洞者,上衣仙褐,合著三十二條,以法三十二天,天中之尊;法帔二十八條,以法二十八宿,宿中之神,亦聽二十四條。①道教的二十四氣,有二十四節(jié)氣、二十四氣成數(shù)之說,道教認為二十四氣是自然之氣,太微天中有二十四氣,身中有二十四真人。道教法帔取法二十四條,有以應(yīng)二十四氣的含義。道教法服的仙褐三十二條,則是取法《度人經(jīng)》的三十二天,道教宣稱三十二天分別有三十二帝所居。

  道教的法帔,有“披揚道德,開悟眾生”,“隨時教化,救度眾生”②的象征意義。而法帔的二十八條,其數(shù)目更是象征天界的二十八宿。東晉南朝道經(jīng)《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jīng)》卷四載上清道士法服道帔的象征意義說:帔令廣四尺九寸,以應(yīng)四時之數(shù),長五尺五寸,以法天地之氣。表裹一法,表當令二十四條,裹當令一十五條,以應(yīng)三十九帝真之位。

 、鄣澜谭ǚ鷱V四尺九寸,以應(yīng)春、夏、秋、冬四時之數(shù)。道教認為人受天地之氣以生,故帔長五尺五寸,是取法天地之氣的意涵。道教上啟三十九帝、二十四真,是科儀文書中的習(xí)語,帔表為二十四條,裹為一十五條,表裹合為三十九,以象征三十九帝真,亦賦予仙真之服獨特的象征內(nèi)涵。道教法服的數(shù)字象征意義,就是道教所謂“法服者,法則玄數(shù),服之行道,道主生成,濟度一切,物我俱通,故名法服”④。

  所謂“法則玄數(shù)”,是指符合《周易》的神秘數(shù)字,即要符合道教之道。中國儒釋道三教皆有法服,但道教賦予法服以深刻的宗教象征意義。道門精英以豐富的想象力,對法服展示的神仙信仰予以解讀,道經(jīng)中對法服象征意義有多重意義的論說。道教法服有取法天地日月、陰陽五行的宗教意蘊。南北朝道經(jīng)《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jīng)》論法服的象征意涵說:“首冠蓮花,足履太山,中披日月,四象分明。天地在體,日月存身,有道可法,有德可尊。

  萬物服從,一切歸依,故謂法服,出家法身。”⑤道教法服胸前用朱雀,背后用玄武,左肩用青龍,右肩用白虎,以表四靈,此即四象分明。唐張萬!度捶ǚ平湮摹氛f法服中的冠、裙、帔,“冠以法天,有三光之象;裙以法地,有五岳之形;帔法陰陽,有生成之德”⑥。此“法”就是象征之意。而唐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九《衣服鈔》,則稱褐是日月之象,帔為氣數(shù)之衣。⑦亦明確闡述道教法服褐、帔的符號象征。所謂“朝真法服,劍佩冠衣,取象上真,垂儀下士”⑧,亦是法服神仙象征意涵的明確闡述。

  宋賈善翔《太上出家傳度儀》贊仙衣:“上界神仙服,天寶自然裳。輕盈六銖妙,佩服齊三光。”⑨南北朝道教法服的正一、高玄、洞神、洞玄、洞真、大洞、三洞講法師的七等法服,不同形制的法冠,不同顏色的裙、褐,不同條數(shù)的法帔,實際是道法修持等級的符號標志。正如道教所謂:“服,以象德儀形。道士、女冠,威儀之先,參佩經(jīng)法,各須具備。”

  ①所謂法服以象德儀形,即指法服有區(qū)分道士道學(xué)修養(yǎng)的符號意義。歷史上道教重視法服的威儀,并賦予法服以宗教道德的內(nèi)涵,以勉勵道士修道立德。唐史崇玄《一切道經(jīng)音義妙門由起·妙門由起序》說道士的法衣“黃裳絳褐,式崇正一之儀;鳳氣飛云,用表洞玄之服”②。即道教法服的不同樣式,可用以區(qū)分正一、靈寶等不同道派。道教法服被賦予多重的符號象征,正如美國學(xué)者愛德華·薩丕爾(EdwardSapir)說:“指涉性象征符號的意義隨著意識層面的正式認知而拓展。”

 、哿澜(jīng)《洞真太上太霄瑯書》卷四《法服訣第八》說:“法服者何也?伏也,福也,伏以正理,致延福祥。濟度身神,故謂為服。”④此道教神學(xué)色彩頗濃的說法,亦賦予法服皈依大道、招致福祥、濟世度人的特殊意義。

  三、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法服的象征意涵

  歷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傳播,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法師的法服亦受道教影響。瑤族是受道教影響最深的族群,瑤族道公、師公在做法事時,要穿道服、系法裙、戴法帽。道公的道服是無袖長衫,上繡有道教神仙、日月星辰等神像。師公的道服無圖案,顏色為杏黃色,與道教的法服顏色相同。道公戴三清帽,帽呈六角立體扇形,上繪道教的太清、玉清、上清、救苦、九幽、朱靈神像。師公戴三元帽,上繪上元唐將軍、中元葛將軍、下元周將軍神像。

  結(jié)語

  道教在公元四世紀就已在西南瑤族先民中傳播,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西南民族走廊的族群遷徙,促成了歷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中的傳播。西南少數(shù)民族法服的道教元素和神仙符號象征,就是道教和本族群文化相互融攝的結(jié)果。

  道教法服作為信奉大道的象征符號,彰顯出道教神仙信仰的多重意涵。西南少數(shù)民族法服的宗教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與其宗教傳統(tǒng)和儀式體系的道教色彩密切相關(guān)。西南各族群法服在儀式中展示出宗教藝術(shù)的魅力,法服的行用更增強了法師威儀和儀式壇場的神圣感。道教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法師的法服,的確具有濃郁的道教神仙信仰的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值得我們從宗教學(xué)、人類學(xué)、宗教藝術(shù)學(xué)的角度予以多維度的解讀闡釋。

  相關(guān)論文投稿刊物:《宗教學(xué)研究》(季刊)創(chuàng)刊于1982年,是由四川大學(xué)主管、四川大學(xué)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主辦的宗教學(xué)專業(yè)學(xué)術(shù)性期刊。主要內(nèi)容:以中國道教研究為主,兼及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中國民族民間宗教及其他宗教的研究。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網(wǎng):http:///wslw/2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