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 促進一線科研人員主動參與科學傳播行動,系科學傳播界的共識。 然而,一線科研人員如何理解科學傳播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實際參與和具體行動。 通過對一線科研人員的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對科學傳播有著不同維度的訴求。 其中,科學普及、科技推廣和新聞宣傳是
[摘要] 促進一線科研人員主動參與科學傳播行動,系科學傳播界的共識。 然而,一線科研人員如何理解科學傳播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實際參與和具體行動。 通過對一線科研人員的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對科學傳播有著不同維度的訴求。 其中,科學普及、科技推廣和新聞宣傳是三個比較主流的觀念,這些觀念帶有十分鮮明的實用主義動機。 對這種實用主義訴求對科學傳播行動帶來的多維度影響進行分析,提出應在尊重一線科研人員多維訴求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實際,鼓勵他們開展多層次的科學傳播實踐,從而更好地推動科學傳播事業(yè)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 一線科研人員科學傳播科普
1研究問題的提出
1.1一線科研人員:科學傳播的一線
科學傳播包含與科學普及、公眾理解科學、公眾參與科學相關的多種任務[1]54-55,但是,無論哪個層面的科學傳播,一線科研人員(或曰科學家)始終都是重要的傳播主體。 作為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發(fā)現(xiàn)者、生產(chǎn)者、創(chuàng)建者,科學家是“科學傳播的第一發(fā)球員”[2]。 促進一線科研人員主動參與科學傳播行動,系科學傳播界的共識。
在傳統(tǒng)科普階段,信息以單向傳遞為主,科學家自然是傳播活動的“起點”和“中心”,他們負責將科學知識傳遞給公眾; 在公眾理解科學階段,科學家摒棄“專家”思維,考慮幫助公眾增進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yǎng); 到公眾參與科學階段,科學家開始與公眾雙向溝通、平等對話,從而倡導更民主的科學傳播文化。 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中心主義”似乎受到了一定的挑戰(zhàn),但是科學家的角色從來沒有被低估。
與專門從事科學傳播的機構和媒體相比,科學家因為處于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屬的領域里游刃有余,可最大限度避免科學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出現(xiàn)差錯,保證科學傳播的正確性[3]。 與之相反,如果科學傳播中缺失科學家參與, 科學傳播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4]。 因此,不論哪種科學傳播觀念,一線科研人員都是科學傳播的第一線。 對一線科研人員參與科學傳播展開研究,是科學傳播恒久的課題之一。
1.2一線科研人員參與科學傳播的研究現(xiàn)狀
學界從傳播意識、傳播動機、影響因素等方面,對一線科研人員參與科學傳播現(xiàn)狀展開大量的研究。首先,在科學傳播意識方面,國內研究發(fā)現(xiàn),科學家對科普政策知之甚少,導致科學共同體內部“輕視”科學傳播的意義、價值、地位,多數(shù)科學家認為自己應以科研工作為主業(yè)[5]。 不過,也有研究認為,科研人員雖然對科普創(chuàng)作不太了解,但他們普遍認為自己有必要也應該被鼓勵參與科普創(chuàng)作,這樣做可以保證科普作品的準確性和前瞻性[6]。
還有研究指出,科研團隊參與的科普實踐正在以行政命令為主的、基于任務的被動式傳播,向以公眾為中心的、基于責任的主動式傳播模式轉變[7]。 而在國外,一項來自丹麥的調查報告則指出,他們的科學家普遍承認科學傳播的重要性,并表示應將自己的研究與公眾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也樂于參與其中[8]。
其次,在科學傳播動機方面,國內研究認為,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的動機包括普及知識、回報社會、獲得支持三種,其背后暗含了科學家的社會價值追求和科學精神理解[9]。 亦有研究認為,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的內生動力包括競爭性、獨創(chuàng)性、傳承性、交流性、評價性、效應性六種,其深層目的是“使自己的學說和理論被同行和大眾所理解與認同”[10]。 而國外的一項研究則認為,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的目的是教育公眾——科學家的社會地位、專業(yè)性和權威性使他們認為,公眾需要通過科學傳播來提升自己的科學素質,從而增加公眾對科學的支持和對偽科學的抵制[11]。
最后,在影響因素分析方面,國內有研究認為,科學家普遍存在知行反差的特殊現(xiàn)象,即對科學傳播的認識與實際行動成反比,這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有:機構獎懲(“現(xiàn)行科研考核體制中沒有科學傳播內容”)、價值認同(“科學家就應該關注科學,參與科學傳播是不務正業(yè)”)、傳播技巧(“科學家不了解媒體傳播技巧”) 以及有心無力(“科學家工作忙,沒有時間和精力”)[12]。
另有研究認為,技術環(huán)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新媒體的普及,提高了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的積極性,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傳播方法,提高了科學傳播的實際效果[13]。 但是,也有研究認為,當前不友好的網(wǎng)絡輿論環(huán)境限制了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的積極性[14]。 因此,政策引導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使科學家樹立正確的科學傳播認知觀念,更要讓其積極、樂于參與科學傳播實踐。 德國的一項研究就認為,調動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的積極性,必須使其認同后者能夠增進其所在機構的公共可見度,并且相關工作能夠得到其所在機構公關部門的支持[15]。
2研究設計
一線科研人員是影響科學傳播成效的關鍵力量,其對科學傳播的認識及實際需求,是我們今后調整科學傳播思路,改進科學傳播實效的關鍵所在。 如上所述,相關研究已經(jīng)對此問題展開了比較充分的討論。 但是,國內相關調查和討論多以東部地區(qū)或“網(wǎng)紅”科研人員為主,對西部地區(qū)的情況關注較少,本研究顯然是觀察中國西部一線科研人員科學傳播觀念認知的很好樣本①。
2018年9月—2019年3月,受西部某科研機構委托,課題組承擔了主題為“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yè)新時代”的“走進科研一線采訪報道”活動。 其間,課題組對多位一線科研人員(及其團隊)進行了采訪,采寫完成了17篇科學報道稿件[16],在“科學大院”微信公眾號,以及《甘肅日報》《學習時報》等媒體上刊發(fā)或轉載。 同時,課題組圍繞一線科研人員如何理解科學傳播、在科學傳播實踐中遇到哪些困難等問題,對26位一線科研人員(其中1人同時是行政管理人員)、7位科研輔助人員(主要是行政管理人員,不含上述“雙肩挑”人員)進行了開放式訪問。
所有33位受訪者中,男性23人,占69.7%,女性10人,占30.3%; 副研究員/副主任/副處長及以上22人,占66.7%,副研究員/副主任/副處長以下(含博士)11人,占33.3%; 30~40歲17人,占51.5%,41~50歲7人,占21.2%,51~60歲8人,占24.2%,60歲以上1人,占3.1%。 受訪的一線科研人員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多個學科背景,他們長期扎根在中國西部地區(qū),從事兼具國際前沿和地方特色的科研工作; 受訪的一線行政管理人員,是從事科學傳播管理工作的骨干,他們本身也是一線科研輔助人員,其觀念認知對一線科研人員的影響很大,是本次調查的有益補充。
采訪以面訪為主,訪談地點以一線科研人員的工作地點(辦公室、實驗室、會議室)為主,同時配合電話采訪、郵件采訪、微信專訪等其他形式。 每人次(含個別群訪)面訪時間為1.5~2個小時。 課題組在訪問中進行了錄音和現(xiàn)場記錄,在訪談后對錄音進行了轉錄,同時根據(jù)現(xiàn)場觀察和記錄情況,對轉錄數(shù)據(jù)按主題進行了分類整理。 因公開發(fā)表所需,本文對受訪者進行匿名處理,相關結論通過概括提煉方式在下文逐一呈現(xiàn)。
3研究發(fā)現(xiàn)
3.1 什么是科學傳播
一線科研人員對“什么是科學傳播”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
(1)科學傳播=科學普及
科學普及是一種重要的科學傳播活動,這在受訪者中是比較主流的一種認識。 科學普及簡稱科普,即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 調查中,受訪者基本都默認這一觀念。 但是,為何科普,對誰科普,如何科普,受訪者則有自己的看法。 有受訪者(Y先生,42歲,研究員)認為,科普是科學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一些偉大的科學家,不僅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內游刃有余,還專注于科普事業(yè),他們通過大眾出版物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文化。
也有不少受訪者(如D先生,53歲,研究員; Z先生,61歲,研究員; W先生,56歲,研究員; 等)認為,好的科普不僅能讓公眾認識、了解科學研究,也能讓科學共同體內部更好地交流,從而推動科研工作更好地開展。 在他們看來,新聞報道就是非常重要的科普形式,后者可以引發(fā)更多社會力量支持科研工作,包括讓同行和社會有識之士關注、讓各級政府支持其研究工作等。 總之,受訪者對科普的理解是比較寬泛的,除了一般性的知識普及外,受訪者提及的文化傳承和科學互動,則代表兩種觀念,前者指向一線科研人員的科學理想和價值情懷,后者則指向更實際的科研工作需要。
(2)科學傳播=科技推廣
不少受訪者把科學傳播等同于科技推廣。 有受訪者(W先生,56歲,研究員)明確指出,科技推廣是一個漸進的、系統(tǒng)的科學傳播過程,應充分發(fā)揮政府、企業(yè)、智庫三方的合力,真正形成“1+1+1>3”的效果。 然而,為了科技推廣,一些科研人員不得不走出實驗室,和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打交道。 于是,科技推廣就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實用訴求,即如何通過科學傳播把科技成果“變現(xiàn)”。 更具體地說,包括如何通過傳播說服、關系整合、資源優(yōu)化完成科技成果轉化乃至實現(xiàn)商業(yè)應用等非常實際的目的。
多位受訪者(如S先生,59歲,研究員; L先生,57歲,研究員; Z先生,34歲,助理研究員; 等等)表示,目前手中有很多研究已經(jīng)非常前沿,有些研發(fā)甚至能趕上歐美先進水平,但是由于科技推廣力度不夠,只能躺在實驗室里,不能被企業(yè)采納,也不能服務社會公眾。 一位從事天然藥物化學的受訪者(S先生,59歲,研究員)對此深有體會:“像我們做的‘枸杞含片’,其保健價值非常突出,甚至具體的產(chǎn)品和包裝都做出來了,但是由于沒有很好的市場推廣,現(xiàn)在還只能在這里展覽,供大家參觀。 ”有受訪者(Y先生,47歲,研究員)建議,應給科研團隊配備專業(yè)的科學傳播工作小組,以幫助項目團隊做好對外傳播與公共關系工作,建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從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讓科學研究創(chuàng)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3)科學傳播=新聞宣傳
宣傳是中國科學傳播實踐的重要傳統(tǒng),大多受訪者也認同這一觀點。 特別是從事科學傳播管理工作的一線人員非常認同這種觀念。 在他們(如S先生,43歲,處長; Z女士,34歲,科員; B女士,34歲,科員; Z女士,34歲,科員; 等等)看來,協(xié)助新聞記者將科學家的日常工作、研究發(fā)明、愛國精神等寫出來,傳出去,為一線科技工作和科技事業(yè)“鼓與呼”,就是他們的科學傳播工作。 有受訪者(W女士,36歲,科員)甚至表示,為了宣傳科學家的“奉獻、奮斗”精神,可以適度拔高科研工作者的個人精神品格。 然而,與一線行政人員不同,一線科研人員在肯定宣傳重要性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傳統(tǒng)宣傳模式的反思。
他們(如Z先生,57歲,研究員; Z先生,54歲,研究員; W先生,56歲,研究員; W女士,47歲,研究員; Z先生,35歲,副研究員; 等等)認為,一線科研人員確實需要通過媒體放大自己的聲音,讓外界了解其工作,但是,過去一些宣傳報道,或刻意拔高精神品質,或無限放大科研功效,反而會適得其反。 有受訪者(Z先生,35歲,副研究員)就明確反對針對個人的宣傳,認為應該強調整個科研團隊的價值,凸顯科研本身的知識普及和學術交流功能。 對此,很多受訪者(如L先生,57歲,研究員; B先生,57歲,研究員; T先生,37歲,副研究員; 等等)也表示,應該真實、客觀、全面地報道,向公眾生動地介紹一線科研工作,讓各種宣傳意圖更自然、更友好地呈現(xiàn)出來。
3.2 科學傳播實踐遇到哪些困難
對于科學傳播實踐中遇到的困難,一線科研人員反饋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面向公眾的傳播話語轉換是一大困難。 一是科學話語向大眾話語的轉換。 有受訪者(W先生,42歲,研究員)明確表示,科普效果不好的根本原因在科研工作者,因為他們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公眾講清楚自己的研究工作,導致公眾對科學領域內的知識越來越?jīng)]興趣。 二是宣傳話語向傳播話語的轉換。 不少受訪者(如W女士,47歲,研究員; Z先生,57歲,研究員; W先生,56歲,研究員; 等等)提出,過度宣傳會形成刻板印象,一旦被標簽化,反而給科研工作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位來自西部偏遠地區(qū)的受訪者(Z先生,57歲,研究員)指出,(新聞報道)除了宣傳西部科學人的艱苦奮斗精神以外,還應將當前西部地區(qū)優(yōu)厚的科研條件、健康的生活方式、豐富的研究成果、前沿的科學水平等全面呈現(xiàn)出來,讓外界了解一個更加真實的西部科學人(家)群體。 因此,針對不同的傳播需求,適應不同的話語轉換,已成為部分科研人員亟須提高的一項新的科學傳播能力。 對此,一位受訪者(D先生,55歲,研究員)講述了自己的經(jīng)驗:“科學傳播是一個‘游說’的藝術。 要跟政府講,我的研究如何幫他們提升了政績; 要跟企業(yè)講,我的研究如何幫他們提高了利潤; 還要跟公眾講,我的研究如何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做好這些科學傳播工作,才能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廣,真正實現(xiàn)科技成果的轉化。 ”
其次,共同體內部的考核評價也是一種掣肘。 與既有研究結論相似,科學界普遍存在一種“抵制”科學家從事科學傳播的風氣,認為這會影響研究主業(yè),或者一線科研人員從事科學傳播是為了博取科學界以外的關注、資源及領導的支持等[17]。 不少受訪者(如Y先生,43歲,研究員; W先生,42歲,研究員; L先生,40歲,副研究員; 等等)表示,他們雖然很清楚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但很多科研工作者并不愿意主動寫科普文章,除了科普文章確實難寫以外,還因為這類工作目前還不被既有考核評價系統(tǒng)承認,甚至長此以往,還有可能被同行理解為“不務正業(yè)”。
因此,科研工作者所在單位的支持,尤其是對科普工作承認機制的建立,對一線科研人員開展科學傳播活動而言非常重要。 總之,科學共同體內部如何建立科學傳播氛圍,構建鼓勵科研人員參與的科學傳播有效評價機制,是今后亟須完善的問題。
最后,其他外部環(huán)境影響了科學傳播的積極開展。 訪談過程中,不少受訪者(如W先生,56歲,研究員; D先生,55歲,研究員; L先生,57歲,研究員; Z先生,35歲,副研究員; D先生,45歲,主任; 等等)提出,科學傳播還涉及如何協(xié)助有關部門促成相關政策和標準的改進與完善。 他們表示,很多研究其實在前期實驗和論文發(fā)表環(huán)節(jié)就已經(jīng)做完了,但在推廣環(huán)節(jié)卻因沒有相關政策的支持而不能大面積轉化。
所以,部分科研工作者的很大一部分精力就在幫助國家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yè)研究政策,制定科學的行業(yè)標準,推動管理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 在他們看來,研究成果的推廣與政策標準的制定,是更有意義的科學傳播,后者是更大的系統(tǒng)工程。 不過,政策、市場、關系等外部環(huán)境,很容易影響一線科研人員能否從實驗室走向社會和市場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會改變科研人員參與科學傳播的“主導性”角色。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科研人員需要整合資源,在政府、企業(yè)、社會中“連接”“游說”“動員”,有時還得通過新聞報道或廣告公關的賦能,以提升他們在上述關系整合中的話語權和實際成效。 這對一些剛入行的青年人而言,無疑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
4研究啟示
4.1 一線科研人員參與科學傳播的多維訴求
綜上所述,以功能需求為主是一線科研人員產(chǎn)生上述科學傳播認知觀念的主要原因,其具體訴求主要表現(xiàn)在科學普及、科技推廣和新聞宣傳三個方面。
首先,“科學(家)中心主義的科學普及觀念”依然比較主流。 一線科研人員眼里的“科學傳播”,既是“專業(yè)”力量對“大眾”群體的知識供給和科學教育,又是通過提升公眾科學素養(yǎng)形成社會反響,進而“反哺”科學研究、滿足功利訴求的一種工具。 對前者,一線科研人員是科學知識的“輸出者”,在整個傳播鏈條中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 對后者,“科學傳播”不僅為了單向地改變公眾,同時也能帶來一種特殊的“輿論效果”,在這個意義上,包括科技推廣、新聞宣傳在內的科學傳播觀念在一線科研人員那里都存在共有的實用主義訴求——用傳播的力量形成廣泛關注,整合社會資源,進而改善科研條件,助力科學研究。
其次,科技推廣觀念盡管體現(xiàn)了科學傳播的實用訴求,卻凸顯出科研人員在科學傳播生態(tài)中的一種地位隱憂。 近年來,隨著科技界對社會服務和成果轉化的重視,一線科研人員越來越多地從實驗室里走出來,他們希望打通政、產(chǎn)、學、研各方資源,以完成科研成果轉化利用。 因此,“科學傳播”自然成為一種具有世俗關系色彩的實用工具。 由之,也很容易造成科研人員在科學傳播生態(tài)中的“權力競爭”。 對不同的科研人員說,其整合社會資源的條件或能力各有不同。 這很容易形成科學家之間在資源整合、關系維護、利益互惠上的“競爭”,甚至導致一些人(尤其是年輕學者或偏冷門領域的研究者)在這種“競爭”中處于某種弱勢的地位。
最后,在新聞宣傳觀念上,一線科研人員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 一方面,他們看重宣傳,希望報道先進,塑造典型,引起關注,這不僅是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至少會產(chǎn)生有助科研工作的社會輿論效果; 但另一方面,他們對傳統(tǒng)“高大全”的典型宣傳報道,尤其是過度拔高科學家精神的宣傳提出質疑。 他們更希望新聞報道能夠表現(xiàn)真面孔、真性情,將自己的工作和形象多側面、立體化地呈現(xiàn)給公眾,讓公眾對科學家、科學研究、科學家精神有一個更理性的認識和判斷。
然而,這和一線行政管理人員的認識存有偏差,因為后者更加支持傳統(tǒng)的宣傳觀念。 這至少反映出,當前的科學傳播實踐還處在“新聞宣傳范式”與“信息傳播范式”并行的時期,但后一范式已成為不少科研人員的共識,他們期待科學傳播成為接地氣、通人情、入民心、可對話、有實效的力量,這才是他們更需要的“真正宣傳”。
4.2一線科研人員參與科學傳播的改進意見
從傳播的角度看,傳播觀念必然會影響具體的傳播實踐。 就本研究而言,一線科研人員的科學傳播觀念認知,對其參與科學傳播的態(tài)度、能力、理念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因此,有必要根據(jù)這些影響,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參與改進建議。
首先,應尊重并滿足科研人員的多維訴求,不斷激活他們參與科學傳播的積極性,使之成為一種自覺的責任與擔當。 科學傳播包括單向傳播、雙向交流等多種形態(tài),也包括知識普及、科學理解等多個層面[1]156。 所以,在科學傳播實踐中,應根據(jù)科研人員的實際需求,開展多層次的科學傳播實踐。
但是,知識普及、科技推廣、新聞宣傳等,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現(xiàn)實的、簡單的、功利化的目的之上,而應轉向科學傳播應有的教育性、公共性、科學性等基本要求。 科學傳播在本質上是知識供給、理性溝通、追求并傳播真正的科學精神,因此,科研人員必須在更高層面上認識和理解科學傳播,在實用主義和科學精神之間尋找應有的平衡,營造恰適的話語空間,努力讓多層次、多維度的科學傳播實踐逐漸轉向更加公共性的層面上來,更好地維系科學傳播的正當性。
其次,科研人員必須努力提升傳播素養(yǎng),積極推動嚴謹、理性、專業(yè)的科學傳播實踐。 當下的科學傳播正在向專業(yè)化、正規(guī)化、職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而幾乎所有的公共科學爭議(用這個來區(qū)分科學界內部的爭議)都是因為媒體報道而變成公共爭議的[18]。
科研人員能否介入爭議、平息爭議,以及在爭議中達成與社會公眾及其利益攸關者之間的對話和理解,是考驗科研人員科學傳播素養(yǎng)的關鍵所在。 然而調查中,不少受訪者(W先生,42歲,研究員; Y先生,43歲,研究員; Y先生,47歲,研究員; Z先生,57歲,研究員; W女士,47歲,研究員)表示,“我們(即一線科研人員)不擅長講故事”,應將“專業(yè)的事交給專業(yè)的人做”。 顯然,這種觀念與實際需求存有一定的差距。 在媒介化社會與后真相交織的時代里,理性聲音與專業(yè)表達尤其重要,科研人員更應該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敢于作為,努力貢獻自己的專業(yè)智慧。 因此,一線科研人員必須提高自己的科學傳播素養(yǎng),絕不能讓素養(yǎng)問題成為參與科學傳播實踐的掣肘。
最后,科研人員應努力從“科學(家)中心主義”觀念中解放出來,積極面對社會與公眾,在對話與信任層面推動科學傳播的新發(fā)展。 盡管,科學傳播界對科學普及模型、公眾理解模型、公眾參與模型的關系存有一定的爭議,但是,“塑造知情的公眾”[19],尊重公眾的參與,“讓科學界與各種有意義的知識平等對話”[20]等越發(fā)成為更易接受的認識。
對科學共同體而言,科學知識的建立依靠信任,科學信念的傳播也依靠信任; 同樣在公眾接受科學知識時,這樣的信賴至關重要[21]。 作為科學傳播的主導者,科研人員應尊重媒體規(guī)律、傳播規(guī)律,和媒體形成良性的互動,與公眾及其利益攸關者之間建立積極健康的對話關系,既要傳播科學知識,也要參與公共討論。 同時,還要積極借助廣告、公關、市場營銷等策略傳播工具,與公眾及其利益攸關者之間形成平等、友善、開放的溝通,進而達成真正的信任認同。 這是未來科學傳播更應努力的方向。
人力資源管理論文范例: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措施
總之,當前中國科學傳播實踐正處在一個快速發(fā)展轉型的階段,一線科研人員作為科學傳播的重要參與主體,其傳播觀念認知對促進科學傳播實踐尤為重要。 對此,我們既要尊重他們的現(xiàn)有觀念,發(fā)揮其專業(yè)特長,開展多層次、多維度的科學傳播實踐,也應通過更科學的行動,努力提升他們的科學傳播素養(yǎng),通過觀念引導、態(tài)度強化等有效手段,改變他們的科學傳播認知和參與行動,從而推動中國特色科學傳播事業(yè)朝著更全面、更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任福君,翟杰全.科技傳播與普及概論[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12.
[2]何亭.科學傳播下科學家的作用[J].人力資源管理,2015(6):197-198.
[3]李福鵬,姜萍.科學傳播中科學家缺席的原因探析——以“蕉癌”事件為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25(6):61-64.
[4]翟杰全,聶曉霞.科技公共傳播:多元參與和科學家的責任[J].科技導報,2006,24(2):87-89.
[5]王姝,李大光.科學家對自身參與科學傳播活動看法的調查研究[J].科普研究,2010,5(3):68-73.
[6]陳玲,李紅林.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創(chuàng)作情況調查研究[J].科普研究,2018,13(3):49-54,63,108.
[7]劉萱,李心愉.科研團隊參與科普的模式與實現(xiàn)路徑——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科普的案例研究[J].科普研究,2017,12(6):16-24,39,105.
[8] Kristian Hvidtfelt Nielsen,Carsten R. Kjaer,JorgenDahlgaard. Scientists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A Danish Survey[J]. 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2007,6(1):1-12.
作者:劉曉程* 趙玉琴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wǎng):http:///wslw/2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