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素質(zhì)教育成為學生教育的核心。多方面學習名著經(jīng)典只是一種手段,我們的目的也不只是作為考試而用,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杰出的創(chuàng)造力,獨特的情感體驗,深刻的人生感悟,敢于擔當責任的氣概。我們有責任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有利于
新課程下,素質(zhì)教育成為學生教育的核心。多方面學習名著經(jīng)典只是一種手段,我們的目的也不只是作為考試而用,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杰出的創(chuàng)造力,獨特的情感體驗,深刻的人生感悟,敢于擔當責任的氣概。我們有責任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有利于個人樹立正確的“三觀”,還可以修身養(yǎng)性,其對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發(fā)展也有重要意義。
本文通過闡述名著閱讀的意義和問題,分析初中語文課外名著閱讀的教學策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廣,課外閱讀成為教學的重中之重,新課改要求初中生的閱讀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期的名著閱讀最少兩部,并且在單元教學后附有課外名著閱讀書目,八年級上冊要求讀《紅星照耀中國》和《昆蟲記》,還有簡單的讀書方法指導。再加上自主閱讀推薦兩至三部,學生一學期要看完兩至五部課外書籍,這對于初中生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閱讀任務。
課外閱讀要求讀的書目種類繁多,能夠認真閱讀的學生就會獲取大量的知識與信息,對拓展自身的思維與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奠定良好的基礎。有些名著在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但大部分課文都是節(jié)選,比如,七年級上學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九年級上學期的《范進中舉》(選自《儒林外史》)都無法體現(xiàn)整篇名著的核心價值。對于整本書的閱讀,進入作品描寫的世界,體會其文字之美,我們不僅可以獲得真知,也可以從中獲得真、善、美的人生觀。
名著閱讀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學生拓展文學視野。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意識、人生觀、價值觀等形成的最佳時期,在這個階段,僅僅通過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以及知識需求的,并且大部分語文課文節(jié)選自國內(nèi)或者國外的經(jīng)典名著,這種節(jié)選式的課文,無法真正體現(xiàn)名著的價值和內(nèi)涵,因此,提高學生的課外名著閱讀量,不僅能夠讓學生全面了解名著,還能夠幫助學生拓展文學視野,最終獲得啟迪,用來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其次,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腹有讀書氣自華。學生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能夠開闊自身的文學視野,透過先輩智慧的感染,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閱讀這些經(jīng)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睿智與見地,樹立人生理想,擁有豁達胸襟。
名著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問題
(一)教師的文學修養(yǎng)有待提升新課程改革之后,統(tǒng)編教材在每個學期都增加了名著閱讀書目,要求每學期必讀兩部名著,再加上推薦閱讀兩至三部,這樣一個學期將要讀到近五部書,初中三年共計十八部書,老師也未必全部都讀過這些書,更不要說吃透名著文本的內(nèi)容了,教師的文學知識匱乏,這就有待加強自身的文學知識和文學修養(yǎng)。
(二)缺乏充裕的閱讀時間在現(xiàn)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大部分語文教師依然堅持著應試教育觀念,沒有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性。大部分的知識點講解圍繞著怎樣拿分進行,能夠留給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的時間少之又少,學生只能忙里偷閑地閱讀名著。另外,即使在寒暑假這種充裕的時間里,學生也無法對課外名著進行有效的閱讀。其一是大部分家長認為名著閱讀對學生的成績提升幫助不大。家長帶有很強的功利性,看名著的時間不如多做一套試卷。其二是學生自身缺乏自覺主動性,也意識不到“書”對他們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去看書。
(三)缺乏有效的閱讀指導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對傳統(tǒng)文化教學提出新的要求,為了提高語文成績,老師才把視線轉(zhuǎn)向名著閱讀,但也只能利用課堂時間針對考點做講解,對名著經(jīng)典不能進行詳細的教學,不能夠全面地學習名著,比如上個學期期末考題《海底兩萬里》中名叫儒艮的動物還叫什么名字,考題《駱駝祥子》里祥子牽了幾匹駱駝,幾乎沒有學生回答上來。對于這種類型的題老師也不太注重講解,這就需要學生平時要認真地看書,考題也旨在考查學生是否認真地閱讀了。閱讀效果不理想,閱讀指導又做不到全方位,就無法充分發(fā)揮名著閱讀的作用。
新課程下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孜孜以求,提升教師的文學修養(yǎng)
初中三年名著閱讀書目古今中外都有,涵蓋的內(nèi)容也較為廣泛,老師要指導學生閱讀,首先自己得有足夠的含金量,對作品能有深刻的認識也絕不是讀上一兩遍就可以達到的。在浩瀚的文學海洋里孜孜以求,利用工作之余多進行名著閱讀,博覽群書,提高個人的文學修養(yǎng),腹有詩書氣自華,師者典范,讓學生尊其師,必先信其道。老師也要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針對學生閱讀時提出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地,有幫助學生辨別良莠的能力,讓學生在閱讀名著時確立正確的“三觀”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高學生對文章的審美能力。新課程改革之后對學生的要求高了,自然對老師的要求就會更高,老師要不斷地積累文學知識,開闊視野,更新理念,與時俱進,探尋名著閱讀好的方法及有效的策略。
(二)轉(zhuǎn)變教學理念,給名著閱讀時間
在新課改的指導下,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從以往的應試教育觀念中走出來,做到有效的指導,激發(fā)學生對名著經(jīng)典閱讀的學習興趣。通過多種形式學習名著,如老師示范做思維導圖,做手抄報,做推薦閱讀卡,也可以用豐富的畫面吸引學生的眼球,不拘于單一的形式。
在進行這樣的嘗試時,有好多學生說自己不會畫畫、不會設計,不知道怎樣選材,但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完成得都很好,初步的嘗試得到了甜頭,也增進了學生的自信。學生就像一張白紙,老師怎樣引導他們,他們就會向怎樣的方向發(fā)展。平時教師還要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讓家長放下功利心,給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大力支持孩子在閱讀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做到人人手中有書。我們學校的學生大都來自農(nóng)牧區(qū)家庭,有少部分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很差,購置的書還是拼音版本的,另外也有個別家長認為這些書是亂花錢,不會給孩子買書,致使熱愛學習的孩子也有可能沒有書讀。第二,增加學生對名著閱讀的時間。找一些空課給學生提供充裕的時間對名著進行閱讀,陪伴學生一起閱讀,老師也認真做好閱讀筆記,與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看到的、喜歡的句段,探討對書中句段的看法和認識。
(三)運用多種形式,建立學生閱讀的自信心
學生之所以不愛名著閱讀,一方面是這些書的篇幅比較長,內(nèi)容比較難懂,人物比較多,還有一點也可能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是重點,時代感不夠強,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相差甚遠,他們沒有這樣的生活基礎,無法感同身受。再加上我們的學生大多來自農(nóng)牧區(qū),家長大多是農(nóng)牧民,沒有良好的文化氛圍,幼年時期也沒有看過幾本繪本,小學時代的教育也相對貧乏,父母完全棄之不管,孩子能夠有出色一點的成績,也完全是依靠老師和孩子自身的努力獲得。
到初中之后學習的要求高了,學習的任務也重了,學習時間也緊迫了,讓學生進行課外名著閱讀的自覺性是非常薄弱的,有時他們就會完全把名著閱讀作為一種形式、一種擺設。因此,這就需要老師多開動腦筋、多想辦法,以多種形式建立學生閱讀的自信心,如開展講故事比賽,先對所讀章節(jié)進行簡單的復述,然后逐漸加大難度,由復述到繪聲繪色,再到理解、分享體會。學生有自信心了,自然而然對閱讀也就有了興趣。
(四)優(yōu)化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名著內(nèi)容設計課堂教學。在教學《范進中舉》時,教師應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設計情景表演,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一個角色,也可排演成課本劇,讓學生體會書中人物的性格,學生自編自演,有了深刻的認識才能夠把人物的形象再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中才可以感同身受。再由吝嗇鬼嚴監(jiān)生引出《儒林外史》,讓學生根據(jù)上下文來分析角色的性格特點,用符合角色的口吻來進行表演。學生缺乏對書中人物形象的認識,就是因為這些名著離我們都很遙遠,學生沒有這些人生經(jīng)歷,只是憑借老師去講,即使老師說得口干舌燥,學生卻聽得枯燥索然無趣。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還能夠加深學生對名著內(nèi)容的理解,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興趣才是學習最好的老師。
(五)讀練結(jié)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會大量地進行閱讀,但是只表現(xiàn)在讀的量上而沒有在質(zhì)上體現(xiàn)出來,因此在學生考試時就不會拿到分值。我們不把閱讀名著功利化,但也要有應對考試的能力,因此提高初中生對名著的閱讀能力是當前的緊要任務。讓學生在學中總結(jié)方法、掌握規(guī)律。如摘抄有關(guān)環(huán)境描寫、人物描寫、心理描寫的句段,然后仿寫句段或是寫一點讀后感想,初次嘗試時可以對學生放寬要求,老師也作適時適當?shù)闹笇,也可把所學運用到作文中,豈不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另外,學生自己也可多關(guān)注一下名著考點,在閱讀時重復閱讀強化記憶;老師抽出一點的課堂空余時間加強名著中對考點知識的訓練,每次不需要太多,一至兩題即可,逐漸對學生的閱讀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自然而然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就會提高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這些名著作者和內(nèi)容離我們的生活較為遙遠,但是我們有責任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有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三觀”,還可以修身養(yǎng)性,豈不美哉。
作者:孟爭艷
本文下載自知網(wǎng)、萬方、維普等檢索數(shù)據(jù)庫,如果作者不想展示,可聯(lián)系在線學術(shù)顧問申請刪除。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網(wǎng):http:///jylw/29500.html 。
下一篇:沒有了